子花白的老同志鄙视地斜了池脩之一眼,哼道:“佞臣!”选择性地忘掉了池脩之要把池家剔出去时他还夸了池脩之刚正。
池脩之当没听见。
蒋进贤打圆场:“人人心中都有计较,看法不同也属正常。”
皇帝有多重视这项活动啊?怎么会没有人把这小报告打给皇帝听?皇帝听完报告,没摔东西没骂人,抄起两枝笔。红色的笔往左边屏风上一堆名字里添上“池脩之”,黑色的笔往右边屏风上写上“楚松”,想了想,在“楚松”后面又加了“蒋进贤”。
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皇帝深谙此理,重要的事情都要记一下,仇恨值高的名字也要写下来。为区分态度,还用了双色笔来标记,防止误记。摸着下巴,皇帝心想,好久没整人了,郑靖业最近也疏懒了些,该起来活动活动筋骨了!
老虎不发威,真当老子是病猫啊?!
次日早朝,皇帝就当众询问《氏族志》编纂情况。
蒋进贤简要汇报了一下进度:“只剩几个尚需斟酌。”
“卿且把定好的报上来。”
蒋进贤摸出袖子里的草稿,一声一声地念着,他念得不紧不慢,听的人却是心弦紧绷。事关重大呀!
听着听着,有人欢喜有人忧,郑靖业只管冷笑。蒋进贤与郑靖业都站得靠前,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注意到了郑靖业的不悦。
这不重要,蒋进贤想,在这个事情上,郑靖业这样的土鳖是没有发言权的。
他忘了,御座上还坐着另一只高级土鳖,这只土鳖也在冷笑。他更没注意到,底下已经有人低声清嗓子、默默卷袖子了。
首先发难的不是皇帝也不是郑靖业,而是韦知勉。
自从被一个脸盲症谋划捅他却捅了范大余之后,韦知勉老实了许多许多。但是,这次排名,本来有望进入二等的韦氏却被蒋进贤给放到了三等里面,原因还是他教女无方。
韦知勉自觉打脸,发动自家党羽骂街,称蒋进贤是“奸佞小人”、“奸臣奸党”、“抬已党之名望而抑士人。”
蒋进贤自是不肯站着被骂,反言韦知勉才是“奸佞小人”、“只知以权谋私,无心公务”、“门风不整”。
啥无心公务啊,郑靖业强势,把重要的工作都给揽了,有心公务想抢生意还要被他抽哩!
朝上乱战,叶广学家被评为三等,自是想再进一层,想要混水摸水,希望重订《氏族志》的排名,也参与了乱战。
这一回才是不分阵营的大乱战,各自为了自家利益而奔波,什么“为了扶植共同看好的皇子而努力”都被扔到了脑后。大家互相攻击,谁还不知道谁啊?什么丑事矬事都给你揭了出来,看看他们揭发出来的什么宠妾灭妻、以庶充嫡,不事嫡母、兄弟争财……比刚过年那会儿还狗血。
皇帝乐得很,还要喝斥:“成何体统?明日集贤阁,诸卿各畅所欲言,勿论其他,只论《氏族志》。”你们都要讨好俺,俺家能当头等世家了。这个坏老头儿,生怕大家不吵,还规定“畅所欲言”这不逼着人家说话么?
集贤阁会议由首相郑靖业主持,皇帝萧正道作为裁判,各位朝臣是选手。由于有郑靖业的约束,郑党份子很乖很安静。就见世家、勋贵红着眼睛在吵。
池脩之作为编纂小组的成员,也要发言,他的发言震惊全场,他还是那个观点:第一,我家已经不是世家了应该退出排名;第二,建议皇家入优等,以避免“以臣慢君”的情况发生;第三,对于开国以来的勋贵,可以酌情编入排名;第四,许多已经没落了的世家,也要酌情剔除掉。
池脩之坚持:“世易时移,彼时之法不可法当今。”建议大幅度更改排名,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。一个中心思想就是以现在各家的地位来排个名。
池版《氏族志》被人怒斥为“勋格”[3],简单地说,就是官职排行榜。池脩之却说:“世间数百年家族多得是,岂止李、顾、赵、蒋、楚、夏、陈七姓,而七家独尊,何也?不过数出宰相耳!”本来就是按官职排的好吧?
这一次会议,池脩之赚大发了。
据后世历史学家分析,世家衰落的一次标志就是这《氏族志》的编定。“这代表着一个新兴的利益集团的兴起与一个旧有利益集团的衰落,在这个过程中,一些思想开放的旧利益集团成员与新兴利益集团合作,促进了这一过程。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,集贤阁辩论之后,郑靖业把女儿许配给了他,史载‘帝喜自为之媒,以脩之父母俱殁,令顾益纯为其事主,擢脩之为中书舍人’……”
是不是利益合作只有“合作的”当事人明白,而婚姻的相关方此时已经炸了锅。
“哈?!”郑琰的眼珠子瞪得大大的,“定定定定……定下来?给给给……给池……靠!”瞧这激动的,
我勒个大擦!郑琰满地踱步,这才早恋了仨月啊!这就定婚?我还未成年啊!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